客观性认识论
12 1月, 2018
Antônio Conselheiro

我们之前的帖子都是关于科技的,符合我们最初在世界广袤网络边缘创建新的沟通渠道的冲动,可能没有人会听到(阅读)我们的声音。这并不重要,这个渠道的主要目的除了没有目的外,就是简单地将这些想法扔到风中,让它们随着信息网络的涨落漂流。纯粹而简单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任何特定的人随机偶然地碰到这些文字并阅读它们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尤其是在缺乏社交网络的系统性推广的情况下,这在当今是常规做法。因此,纯粹的写作行为以及在一个自由和公开的渠道上(伪)曝光自己是激励我们的偶像。

这篇帖子与之前的主题不同,因为它不是关于我们在博客或其他引起我们兴趣的技术中使用的技术。这是我关于科学哲学的论文的介绍,即所谓的认识论。出于最个人的原因,这是一篇论文,但它已不再常被使用:它是关于我在特定领域内对科学哲学的整体理论的介绍。我长时间考虑过在我主修的领域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在其他相关或无关的领域中考虑了一些时间(我承认相对较少)。出于各种原因,我放弃了所有的可能性,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无法遵守截止日期。截止日期极其讨厌和乏味,但最重要的是,它们通过不允许偏离方式扼杀了创造力,而这种偏离无疑会耗费与其低产出相比不成比例的大量时间,但是它们是创造真正新颖东西的唯一真正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人类智力产出的引导之旅,就像哲学的迪斯尼乐园一样。

并不是说任何努力都有创造性或能够成功成为认识论中的原创举措的保证。再一次,统计数据告诉我,最有可能的是这种努力不过是一种孤立的、在整体局势中毫无意义的东西,无论是局部还是全球。再一次,这并不困扰我。按照学术规定创造任何东西的话将是一种麻烦,更糟糕的是,成为哲学的拖车马,创造不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毫无用处也是如此。我预先为对匿名的学术"现状"如此无礼道歉,而且没有承担起作者的责任。这似乎像是懦弱,而且确实如此,我找不到借口来掩饰这种侵权。我生活在一个(表面上的)民主国家,没有比普通人更大的社会和政治压力。然而,我将冒更多的风险,不仅是我自己的风险,还有其他人的风险,以这种卑鄙的方式,我隐藏在一个化名背后。 鉴于此(如今模仿美国人,无耻地)我声明,这篇帖子相当于我的论文的序言或介绍。它将具有正式的外观,不会过多偏离传统,包括引言、目标、讨论等。首先,我将立即呈现整个要捍卫的前提,不绕圈子:

  • 科学方法本质上是知识主体的个体构建,而可能的知识也是对世界观的个体构建,看似客观但同样是个体的,但它能够与集体构建进行交互,这些集体构建作为个体构建的一部分存在,并且永远无法达到超然客观性。
  • 科学知识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 逻辑整合:遵循我们可以称之为逻辑的先前思想框架。
    • 系统性可证伪性:发生在产生知识的系统内部,但不能保证此特征在系统外部的持久性。
    • 对全局的依赖:所有逻辑操作的知识操纵,无论看似多么"客观",都依赖于所在系统的逻辑,而且还取决于个体在该系统中的立场和动机。
  • 我脑海中浮现的类比是鱼在鱼缸中:我们所了解的是我们个人的世界,只是与"外部世界"间接接触,甚至其现实对于我们来说也不能确定,更不用说其特征了。

我的论文直接受到Humberto Maturana关于知识生物学的工作的影响[1]。他的工作独立于以往传统哲学思潮,并受到神经生理学经典研究结果的启发。他所引用的最初思想的原始文献似乎是他所工作的实验室内部的交流。他是著名论文《青蛙眼睛告诉青蛙的大脑》的共同作者之一,该论文是《科学引文索引》历史上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根据Google学术,引用次数达2300+),成为了他的主要作者、神经生理学家Jerome Lettvin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马图拉纳就是与他合作的。他的最初工作虽然涉足于认识论,但引用了神经生理学的科学来源,没有声明受到其他哲学作者的影响。

尽管如此,马图拉纳的工作与建构主义或者说_建构论_,这一认识论哲学流派,有着密切关联,特别是与Ernst von Glasersfeld的_激进建构主义_。他的观点与许多其他作者的概念相似,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Jacob von UexküllHeinz von FoersterGordon Pask,他们是符号学和控制论的代表人物。马图拉纳的思想影响了其他作者,如Alfredo B. RuizJane CullWilliam P. HallPeter M. HejlPaul PangaroNelson Monteiro VazLuiz Antonio Botelho AndradeXimena Yáñez DávilaMiriam Graciano等等[2]。

因此,马图拉纳的著作和他的思想,尽管没有坚定地扎根于哲学思维的概念中,却构成了认识论中的重要参考,并可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派,通常称为_知识生物学_方法,在_激进建构主义_的认识论理论范畴内,并与现代思维的多个分支有广泛联系,如控制论、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2]。

Maturana 与他的学生Francisco Varela一起创立了"自构性"(autopoiesis)的概念auto [3]。“自构性"被定义为生命系统自我建构和决定的特性,独立于环境,尽管与环境进行互动。该概念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家Niklas Luhmann、哲学家Felix Guattari和其他学者的借用之后。有趣的是,Maturana和Varela最初反对将"自构性"的概念扩展到生物学以外的领域。然而,在当今的学术界,这一概念主要存活于人文科学领域,因为在生物学领域它受到了广泛批评,被认为是一个孤立主义哲学体系的简单理由[4]。

P. Luisi将生物学界最初和长期对"自构性"概念的接受不足归因于几个因素,简要总结为作者的概念构思与过去50年或更长时间内主导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RNA/DNA世界"范式无关[5]。他认为"自构性"理论的概念背景是有关生命体内信息论的理论(生物逻辑),因此不可避免地接近了控制论。Varela,作为最初提出"自构性"概念的主要作者,受到了Piaget的《生物与认识》以及与Heinz von Foerster的个人交往的极大影响[5]。这篇最初于1971年撰写的手稿在该领域的几个期刊上被拒绝,最终于1974年发表[3]。尽管它曾在著名生物学家Lynn Margulis等人的著作中被广泛引用,但这一概念从未超出边缘接受,被许多人认为是琐碎或缺乏科学性的[6]。然而,在过去的15年中,“自构性"概念因其在系统生物学和复杂系统领域的潜在应用而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5,6]。

我的观点是“RNA/DNA世界”的范式,也就是分子达尔文主义的范式,正在接近其期望循环的尾声,因为人们意识到对多个物种完整基因组的简单映射引发了更多问题而非解答,并且“后基因组学”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和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日益增长[7]。此外,对于合成生物学和外生生物学等领域的兴趣增加,重新引发了对生命有机体定义的讨论。当前的简单定义基于分子复制,但这为重新审视的机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其中可以融入自构过程的概念并获得更广泛的接受。

然而,我的目标并不是对自构过程概念进行更深入的批评,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而是探索马图拉纳的“知识生物学”模型与认识论传统之间的关系。为此,我将纵向剖析认识论的历史,试图洞察马图拉纳提出的观点的渊源。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分析这一模型,并基于它提出具有我列举的特征的认识论理论。

佩德罗·贝尔特朗 (Pedro Beltrão) 的画像

  1. Biology of Cognition. Humberto R. Maturana. Biological Computer Laboratory Research Report BCL 9.0.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70. As Reprinted in: Autopoiesis and Cogni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iving. Dord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 1980, pp. 5–58.
  2. Bunnell P. & Riegler A. (2011) Maturana across the disciplines. Constructivist Foundations 6(3): 287–292. http://constructivist.info/6/3/287
  3. Varela, F, Maturana H, Uribe R (1974) Autopoiesis: the organization of living systems, its characterization and a model. BioSystems 5:187–195
  4. Fanaya, Patricia M. S. Fonseca. Autopiesis, semiosis and translation: pathways to subjectivity in digital networks. 2014. 152 f. Thesis (Doctorate in Communication) - 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São Paulo, São Paulo, 2014.
  5. Luisi PL. Autopoiesis: a review and a reappraisal. Naturwissenschaften. 2003 Feb;90(2):49-59.
  6. Razeto-Barry P. Autopoiesis 40 years later. The review and the reformulation. original Life Evol Biosph. 2012 Dec;42(6):543-67.
  7. Guttinger, Stephan and Dupré, John, “Genomics and Postgenom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16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 /win2016/entries/genomics/>.